一、主题背景
紧密围绕“勇担新使命、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机器人技术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已经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日益凸显出其巨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科技素养的新时代人才,推动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学校汇聚优势资源,建立了机器人科普与实训教育平台。该平台旨在通过开展科普教育与科技创新合作,使行业、企业、科技工作者以及青少年、青年学生深入了解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激发对机器人技术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培养一批掌握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构建机器人科普与实训多元化平台,协同创新重塑科普资源。平台依托2017年教育部职业教育领域工业机器人合作项目,并与国内知名企业携手共建。主要包括机器人硬件、传感器和硬件接口、计算机和服务器、科普课程资料、机器人实践项目及互动体验等科普与实训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建立机器人科普网站,深度服务于学生教学、科普培训、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竞赛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为行业、企业、科技工作者以及青少年、青年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科普资源。机器人科普与实训化多元平台由10个功能区域组成。

(二)创新优化科普教育资源与科普方式,开发适合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科普课程。1.针对青少年,开展机器人基础知识、编程入门、结构搭建等培训内容,通过趣味性的项目和实践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2.针对教育工作者,提供机器人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培训,更好地将机器人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提供参与机器人科研项目机会,促进产学研合作。3.针对行业从业者,提供定制化机器人应用课程和解决方案,了解如何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通过多视角的互动体验课程、编程与机器人课程以及专业提升课程,以线上线下结合、互动式学习体验、故事化科普和跨界合作的方式,提供高质量的科普教育,确保科普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深化产学研创合作,深度促进机器人科普教育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1.强化机器人科研机构、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创新合作,共同开展机器人科普教育项目,共同开发机器人科普教育产品,共同开展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研究,推动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拓展。2.加强科普教育与科技创新的互动,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普教育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支持,通过展览、讲座、互动体验、技术实践及研讨交流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机器人技术知识,促进科普教育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
三、典型经验
(1)利用趣味性和互动性增强科普效果。围绕工业机器人三维建模、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虚拟仿真课程及基于数字孪生的工业化应场景展示,设计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机器人科普活动和课程,激发青少年、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机器人知识,参与机器人应用实践。
(2)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科普教育中,注重培养青少年、青年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完成科普教育中机器人搬运、码垛、喷涂、焊接等实践训练,借助工业机器人完成“电解铝阳极自动更换”项目。通过项目式学习、团队协作与协同创新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面向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支持,依托教育部、教育厅、省科协等部门与行业社会组织的支持,积极协同推进、鼓励和支持企业等参与机器人科普教育,形成了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参与的科普教育格局。
四、取得成效
(1)科技素养普遍显著提升。通过科普教育,显著提高了青年学生的机器人技术创新与应用科技素养。对机器人技术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深入,不仅拓宽了知识视野,还激发了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了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理念,为未来机器人技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共接待高中、大学青少年、青年学生200人次,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培训及参观10场次。


2.创新型人才培养初见成效。一批批掌握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学生在各类机器人竞赛中屡获佳绩,校企合作机器人科研项目稳步推进,为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应用发展。学校师生分别于2020年、2022年甘肃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赛项学生组、教师组获得一等奖。与企业深度开展机器人典型实践应用项目2项。
3.科普氛围日益浓厚。随着机器人科普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行业、企业、科技工作者以及青年学生对机器人技术的关注度和兴趣正在逐步提升,科普氛围日益浓厚。不仅为我国的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为机器人技术普及与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2023年接待国内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教学与活动、技术研讨交流、机器人技术应用培训及科普展览活动32场次,参与活动人数1500人次。